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01:50
罗列一下哪个是无为而治很容易,体会什么是无为而治,才重要。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01:52
至于体会到什么程度,由于个体差异,总会各说各的,不必强求。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01:56
想方设法的发展经济,为什么被称为无为呢?这是问题的关键。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01:57
我没说明白,你能说明白不更好吗。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02:00
那怕搜AI搜出答案也好啊。我是没搜出来,
江雄杰
发表于 2025-5-17 03:40
有为无为的最高境界是:有为若无为,无为若有为。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09:09
江雄杰 发表于 2025-5-17 03:40
有为无为的最高境界是:有为若无为,无为若有为。
可否说细一点,比如……,依据……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5-5-17 12:12
本帖最后由 古道拾易 于 2025-5-17 12:14 编辑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01:36
“无为之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主要源于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强调统治者减少干预、顺应 ...
什么是无为而治,我在24楼已经说了,无为而治,简单的说就是只管努力,不管收获。当然这种努力是正确的努力,是指从根本上努力,不是指任何的努力。当然,看样子你不认同,你不认同就应去找到你觉得正确的答案,现在你连什么是无为的基本原理都没有弄懂,却大谈什么以无为来治国。不是等于一个人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却要当工程师吗?连原理都没有懂,却要去用。
无为而治的原理是一定的,但用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形式又不同,这个只有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无为,才能明白得了,要深刻的理解,就要在生活中经历过长期的思考和体验,所以,你从网上搜索来什么资料,实在可笑。网上就算你搜到了,你一下子能看懂吗?或者这样的懂是真的懂吗?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15:46
本帖最后由 龙隐tjlr 于 2025-5-17 15:48 编辑
“无为而治”与“只管耕云不管收获”,等同吗
“无为而治”与“只管耕云不管收获”在表面上都强调一种“不刻意强求”的态度,但两者的哲学内涵、应用场景和深层逻辑存在显著差异,并不等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思想渊源与核心内涵
无为而治(出自道家,如《老子》)
强调统治者或个体应顺应自然规律(“道”),减少人为干预,通过“不妄为”来实现有序和谐。
核心是“为无为,则无不治”——通过看似不干预的方式,达到更高层次的治理效果。
例:治国时减少苛政,让百姓自发遵循本性;个人修养中追求“顺其自然”的智慧。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民间谚语或
/禅宗影响)
强调专注过程而非结果,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自律或修身的价值观。
核心是“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做好分内之事,对结果保持豁达。
例:农民辛勤劳作但不纠结天气影响;个人做事时注重积累而非急于求成。
2. 行为逻辑的差异
无为而治
是一种“策略性无为”,本质是更高明的“为”。比如君主不滥用权力,反而能激发臣民的自主性。
隐含对系统自然规律的信任,强调“不干扰”本身就是一种治理手段。
只管耕耘
是一种“心态调整”,针对的是个体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努力是前提,但对结果不执著。
更接近伦理教导(如儒家“义命分立”)或心理调节(如禅宗“放下执念”)。
3. 适用场景
无为而治
多用于宏观治理(政治、管理)或人生哲学,如:
企业管理者放权,激发团队创造力;
养生中遵循身体自然节律,不过度干预。
只管耕耘
多用于个人行动或道德修养,如:
学生专注学习过程而非考试成绩;
行善时不计较他人回报。
4. 潜在误区
若将“无为而治”简单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可能陷入消极放任;而真正的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只管耕耘”若脱离目标导向,可能沦为自我安慰;其本意是平衡努力与豁达,而非放弃结果。
总结
两者在“减少执念”上有相似性,但:
无为而治是方法论(如何通过不干预实现更大效果);
只管耕耘是价值观(如何面对努力与结果的关系)。
前者关乎智慧,后者关乎心境。
AI解析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16:02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5-5-17 12:12
什么是无为而治,我在24楼已经说了,无为而治,简单的说就是只管努力,不管收获。当然这种努力是正确的努 ...
你的答案AI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