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5 19:22

老子的意思可能是,一个国家管理者,尊道守道,一国则必天下大定。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6 10:34

但道德经不仅仅限于治国方略,而是对人生世界的深刻思考。
而道家理论的根本与佛家不谋而合,这才有佛道儒的融合,佛教大乘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6 10:39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作,而是用有为去维护无为。用有为来制止贪欲。制止侵略,制止残暴,为自然规律保驾护航。
类推个人,就是去恶从善,回归本觉。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6 10:44

上述所说,仅是个人理解,未必正确,大家参考就好。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5-5-9 13:11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5 01:04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本无为,但所有的有为都是道为。
如何无为?靠自己想,恐怕想死也想不明 ...
圣人所讲即是道,即是无为。
----------------------------------------
这句话,可能也算对吧,但道又是什么呢?拿道来解释无为,好象无为是很复杂而道很简单,道是人人都懂的样子,你这句话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你在本帖说了很多,但都没有用最简单明白的语言来告诉别人,什么是无为。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6 13:43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5-5-9 13:11
圣人所讲即是道,即是无为。
----------------------------------------
这句话,可能也算对吧,但道又是 ...
老子只勉强说出个“大,远,逝,反”何况我一介凡夫,说不明白就对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5-5-16 18:28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6 13:43
老子只勉强说出个“大,远,逝,反”何况我一介凡夫,说不明白就对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

呵,有人说你老兄是得道高人,现在看到如此的态度则与高人不符也,{:3:},你不明白的东西你就干脆得出结论,这世上根本没有人明白。这怎么行呢。而且这个也与事实不符,事实上,不仅有大把的人明白,而且前人用此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汉初的文景之治是用无为创造的,唐初的贞观之治也是用无为创造的,自汉后,中国的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的用过无为而治作为原则来治理国家,所以,一般的朝代都有二百几年,有的三百几年,我国的王朝采用的是以道家为体,儒家为用的治理原则。治国的总方略上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具体做法上采用儒家的忠孝,礼义廉耻等。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6 19:21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5-5-16 18:28
呵,有人说你老兄是得道高人,现在看到如此的态度则与高人不符也,,你不明白的东西你就干脆得出结论,这 ...

看我一钱不值的,更多一点,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01:36

“无为之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主要源于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强调统治者减少干预、顺应自然、简政放权,以促进社会自然发展。历史上许多朝代或时期在特定背景下采用了类似的政策,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1. 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约前180—前141年)
[*]背景: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国家因秦末战乱和楚汉之争而凋敝。
[*]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采纳黄老之学(道家思想),轻徭薄赋,减免田租。
[*]废除严刑峻法(如废除肉刑),减少劳役和军事行动。
[*]鼓励农耕,放任民间经济自由发展。

[*]效果: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史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强盛奠定基础。
2. 东汉初年(光武中兴,25—57年)
[*]背景:光武帝刘秀结束新莽乱世,需恢复民生。
[*]政策:
[*]简化官僚机构,裁撤冗官。
[*]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整顿吏治。
[*]避免对外扩张,休养生息。

[*]效果: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长,史称“光武中兴”。
3. 唐初(贞观之治,627—649年)
[*]背景: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滥用民力的教训。
[*]政策:
[*]以“清静无为”为治国理念,减少大型工程和战争。
[*]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鼓励商业。
[*]法律宽简(《贞观律》),重视谏言。

[*]效果: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奠定盛唐基础。
4. 宋初(太祖、太宗时期,960—997年)
[*]背景: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割据,需稳定政权。
[*]政策:
[*]休兵息民,削减地方权力但不过度干涉经济。
[*]鼓励商贸,降低农业税,发展科举。

[*]效果:商品经济繁荣,科技文化进步(如《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汴京繁华)。
5. 明初(洪武至永乐初期,14世纪末—15世纪初)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为恢复元末战乱后的经济。
[*]政策:
[*]移民垦荒,减免赋税,严惩贪官但简化行政。
[*]永乐初期虽有大工程(如迁都),但仍注重休养。

[*]效果:人口和耕地面积大幅增长(“洪武之治”)。
6. 清初(康乾盛世初期,1661—1735年)
[*]背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需恢复国力。
[*]政策:
[*]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整顿黄河水利。
[*]雍正时期“摊丁入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效果:人口突破3亿,经济规模为世界前列。
其他类似时期
[*]曹魏初期:曹操死后,曹丕、曹叡短暂推行休养生息。
[*]元世祖忽必烈初期:采用汉法,恢复中原经济。
特点与局限性
[*]共同点:多出现在王朝建立初期,以恢复经济为首要目标。
[*]局限性:随着国力强盛,后期往往转向扩张或集权(如汉武帝、唐玄宗后期)。
无为之治并非完全放任,而是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来实现社会稳定,体现了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

龙隐tjlr 发表于 2025-5-17 01:47

上述资料来自deepseek。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有为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