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46|回复: 1

转载-周易、阴阳、五行、干支之融合过程浅谈

[复制链接]
  • 本月打卡天数:11

13

粉丝

22

主题

1404

回帖

二星弟子

中榜:
33 次
技术:
199 点
金币:
1808 个
贡献:
6 点
违规:  0
发表于 2023-12-18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易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转载-周易、阴阳、五行、干支之融合过程浅谈
原作者:知乎网 粉袍甘道夫


首先我赞同考古学家苏秉琦关于中华文明的"满天星斗说",中国术数也是同理,阴阳、五行、八卦、干支都属于各个单一个体,经过后世的逐渐碰撞与交融才形成今日之大观,并非所谓的"神授说"与一脉相传。
周易与阴阳
阴阳,是术数中非常基础的概念,奠定了术数辩证统一的观点,强调万物皆有两面性
首先阴阳由‘侌昜’二字孳乳出来的,在西周末期,阴阳与风雨晦明共同组成"六气",并且开始用来解释吉凶:
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
——《周本纪》
注意,在这个时期,阴阳与周易都还是两种非常单一的体系,并且此时的阴阳与周易八卦还没半毛钱关系,为何呢,首先,《周易》原文中并未提及阴阳概念,甚至连 阳 这个字都未提及,关于阴也就只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而这个阴指的也是树荫,并非阴阴阳概念的阴。
那有人会说,阴爻阳爻这个哪里来的呢,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在湖北孝感出土过一件中方鼎,上有铭文末尾有两个"奇字",后来不止在湖北,在中国多地出土文物中都出现了"奇字",这个"奇字"是何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答案,直到一位叫李学勤的学者提出"奇字"为某种数字的组合,后至1978年,张政烺提出"奇字"与卦画有关,当是占筮之数,也就是说爻最开始是以数字来区分的,准确的来说是以奇数与偶数来区分的
上六、六三、初九、九五、九三等,三、六为偶数,初、九为奇数,所以在周易爻辞见到的都是以数字区别卦爻,之后与南方荆楚文化的阴阳学说交融后,才被冠以阴爻阳爻这样的称谓,周易与阴阳融合的代表著作是战国时期的《易传》
周易与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从西周末至战国一直在不断进行演变,至战国基本完善。
一般来说,五行的前身是殷商时期以中商所定的"五方"
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
西土受年。
北土受年。
这里的己巳是干支纪日
继五方之后又有五臣(帝五臣正/帝五丰臣)、五火,此谓殷人尚五,此时五行的观念虽尚未形成,但"五"这个概念已有。
而后在西周或春秋时期的《尚书 洪范》中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只是这时的五行本质上就是《左传》、《国语》中的"五材",主要是指社会上的五种物质资材,虽然生克理论已经出现,但终究还未得到较好的发展。
直到战国末期,创立"五德终始说"的邹衍正式使五行纳入了哲学范畴,并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五行生克体系,此时的五行已经脱离了元素、物质或某种具体物质的范畴(所以看着现在的睿智说五行是古人认为的五种物质云云,我只能感慨无知的恐怖)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又:“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
——《史记》
那五行与周易是何时结合的呢
上文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从中可以看出,五行实际运用到了周易卦占中,只是在春秋时期的其他文献中对五行与卦占的结合运用十分少见,故春秋时期五行是否与卦占结合尚难定论。
但是,战国末期五行学说发育成熟后,到西汉后期五行与卦占的结合已经较为常见了
阴阳与五行
正如前文的阴阳与周易,五行与周易不是同一个体系一样,阴阳与五行也不例外。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
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
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

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
以风雨节,土益力。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
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
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
上文出自春秋时期管仲所著《管子 四时》,属于将阴阳与五行进行粗略融合的早期著作
从以上文献可知,阴阳与五行最初在春秋尝试融合,但实际上到了战国末期出现了与儒、墨、道、法、名这五家学说齐名的阴阳家才真正标志着阴阳与五行的完美融合
到了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其中的《十二纪》已经将阴阳五行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体系日臻完善。
当时中国先贤们将五行与四时进行结合,只是当时的系统还未完全完善,而五行配四时又需依照相生的次序,于是乎,出现了 春为木,夏为火,季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的五行四时结合体系,同一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便沿用了这一思想(古人托名附会习惯了,特别是鬼谷子与黄帝这两个大忙人,五行与四时的配伍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建立,怎会与黄帝有关联呢)
此时土配季夏只是属于五行四时配伍的探索阶段,一直到五行与四时配伍都还不均衡,如西汉初期著作《淮南子》中沿用了《吕氏春秋》以及《礼记》的五行四时思想: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 其位东方,其日甲乙

仲春之月,招摇指卯,昏弧中,旦建星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

季春之月,招摇指辰,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其日丙丁,盛德在火

仲夏之月,招摇指午,昏亢中,旦危中。其位南方,其日丙丁

季夏之月,招摇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

孟秋之月,招摇指申,昏斗中,旦毕中。其位西方,其日庚辛,盛德在金

仲秋之月,招摇指西。昏牵牛中,旦觜巂中。其位西方。其日庚辛

季秋之月,招摇指戌,昏虚中,旦柳中。其位西方,其日庚辛

孟冬之月,招摇指亥,昏危中,旦七星中。其位北方,其日壬癸,盛德在水

仲冬之月,招摇指子,昏壁中,旦轸中。其位北方,其日壬癸

季冬之月,招摇指丑,昏娄中,旦氏中。其位北方,其日壬癸

——《淮南子 时则训》
可以发现,春三月属木,夏三月被火土分,秋三月属金,冬三月属水,火占两月,土占一月,其余三行各占三月,因为要将土纳入,所以配伍的较不均衡,此时为 土王季夏
虽然《淮南子》沿用了《吕氏春秋》与《礼记》的五行四时思想,但在西汉时发现了五行四时配伍不均的问题,于是《淮南子》中也有其他主张
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
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
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淮南子 天文训》
这里将春夏秋冬归于木火金水管辖,将土剥离了出来,配以总管四时的虚名,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出与此观点类似的
"五行莫贵于土,土之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
但同时,《淮南子 天文训》中还有一配伍
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
即土统管春夏秋冬各三月的最后一个月,这样金木水火各管二月,土管四月,这就是所谓的土王四季
从《淮南子》中对于五行四时有着不同的说法看出,西汉时期先贤们正在试图改进五行配四时的方法。
但土王四季的土多占两月,还是分配不均,所以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个理论逐渐被将土分配给辰戌丑未四月的后十八天这一说法取代,这样每个五行大致都分管七十二天,虽然变成管四月的后十八天还是存在着一支以分数配五行的缺陷,但相比之前已完善许多,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与阴阳五行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汉书 食货志》:
干,犹乾也;
支,犹枝也。
故干支的原始含义是树干与树枝,但干支最早被发明出来是为了计时所用
干记录太阳出落的时间 支记录月亮盈亏的周期
最早相传由黄帝时期的大挠氏所创,隋代萧吉的《五行大义》中记载:
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挠氏所制也。
这点存疑,首先五行再早不过春秋时期,而干支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记载,并作记日之用,故不存在干支是因为五行而建立的说法,不过古人喜欢托名,我们也就不计较了,至于是否大挠氏所创,至少根据现存史料,干支在商代中期普遍使用,至于夏朝史学界尚未公认便不予评说。
干支在汉代之前只做记日之用(指官方),民间在战国初期周考王十四年(公元前427年)可能出现了干支记年的方法。
至于干支与五行的结合,可以在春秋时期一窥端倪,如《左传》昭公十七年占星家梓慎议论 宋、卫、陈、郑 四国的大火灾中提到
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过其见之月。
从上文可以看出干支与五行在春秋时期开始结合,而到了战国时期的《管子》中将一年分为五个阶段:
甲子木行御、丙子火行御、戊子土行御、庚子金行御、壬子水行御
这里标志着五行与干支的进一步结合,而五行与干支应当在此时才开始融合完全,毕竟五行理论在战国才算成熟。
到了西汉初,《淮南子》不只将五行、四时、干支都进行了融合,还将北斗斗柄所指十二地支方向来对应月份,至此干支与其他元素进一步融合的体现。
故在秦汉时期,干支与阴阳五行一样已经正式成为中国阴阳五行学说大体系的一员。
在《淮南子 天文训》中已经将干支与五行完美融合:
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
注:四季为辰戌丑未,四仲为子午卯酉,四孟为寅申巳亥。
周易与干支
周易与天干地支的关联被称为八卦纳甲,被认为是西汉时期京房受先秦隐士传授以及受古籍启发所创,配法记载于《京氏易传》
先是将十天干配以八卦,分配依据是按照阴阳奇偶,阳为奇数,阴为偶数,天干有十分别为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
故甲丙戊庚癸为阳,乙丁己辛壬为阴
而八卦之阴阳划分亦因奇偶,乾卦三爻故为阳,兑卦四爻故为阴,离卦四爻故为阴,震卦五爻故为阳,巽卦四爻故为阴,坎卦五爻故为阳,艮卦五爻故为阳,坤卦六爻故为阴
故乾震坎艮为阳,兑离巽坤为阴
天干与八卦阴阳既分,接下来的就是阳卦与阳干相配和阴卦与阴干相配,具体配对如下
乾纳甲壬,坤纳乙癸,坎纳戊,兑纳丁,离纳己,震纳庚,艮纳丙,巽纳辛
但具体为何如此配对《京氏易传》并未细述,我们可以参考三国时期经学家虞翻的《易注》,只是《易注》原本以佚失,在《周易集解》中有摘录其原文,引《周易集解》:
县象著有莫大乎日月,

虞翻《易》注曰:谓日月县天,成八卦象。三日莫,震象出庚;八日,兑象见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灭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则离,离象就已,戊已土位,象见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县角著明,莫大乎日月”者也。
虞翻认为京房的八卦配干法源自于日月盈亏,虞翻这样认为不无道理,因为京房的京氏易并非只是卦占,还有日占、霓虹占、风角占等涉及天地诸物的占卜,故取法于日月也是合情合理。
至于地支的排布,京房的本意难以知晓,但后世认为多与《易传》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有关,因为京房提出"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而"周流六虚"在《周易本义》中"谓阴阳流行于卦之六位",故京房的"六位"与"六虚"应有较大关联。
但具体的排布被认为是依照音律,据《汉书 律历志》记载
天之中数五,地之中数六,而二者为合。六为虚,五为声,周流于六虚。虚者,爻律夫阴阳,登降运行,列为十二,而律吕和矣。
六虚与音律亦有关联,而京房本人在音律方面确有造诣,他本名李君明,后吹律自定为京房,并且还将十二律吕拓展为六十音律
而元帝时,郎中京房(房字君明),知五声之音,六律之数。上使太子太傅(韦)玄成(字少翁)、谏议大夫章,杂试问房于乐府。房对:“受学故小黄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阳下生阴,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六十律毕矣。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
——《后汉书 律历志》
之后京房在排布地支时遵循"三分损益"、"隔八生律","天左旋,地右动"的准则,具体方法较为复杂,笔者不作赘述,读者若有兴趣可以参阅《京房评传》。
自京房以后,更有东汉郑玄作郑氏爻辰,只是影响力不及京氏纳甲。
至两汉时期,中国本土的文化学说基本交融完毕,而至魏晋隋唐则是将海外的文化体系纳入,使得中国术数进一步发展。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发现,中国术数的基础架构是通过不同文明的碰撞交融,不同学说的结合进步而来的,从最早的一个个单一元素到后来建立一套完备的数理模型,其中夹杂着不计其数的先贤们的血汗,从商至汉上千年的发展才形成如今的庞大体系。
所以,我们必须摒弃所谓的出道即巅峰,所谓的一切源于周易。


转载-周易、阴阳、五行、干支之融合过程浅谈
原作者:知乎网 粉袍甘道夫

"师傅辛苦了!发个红包感谢TA!"
求测者怀感恩之心,及时反馈,随缘打赏,自有福报! 预测师怀慈悲之心,真实不虚,持正能量,自有功德!
  • 本月打卡天数:0

1

粉丝

3

主题

53

回帖

一星弟子

中榜:
0 次
技术:
10 点
金币:
179 个
贡献:
0 点
违规:  0
发表于 2023-12-3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个手指头,两个手,就是十二个数。
天干就是十个手指头。
地支就是十个手指头,两个手。
掐指神算就是这么来的
"师傅辛苦了!发个红包感谢TA!"
求测者怀感恩之心,及时反馈,随缘打赏,自有福报! 预测师怀慈悲之心,真实不虚,持正能量,自有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龙隐好消息!X

龙隐论坛首个实现发贴一键插入排盘功能

发贴时点击编辑器的排盘图标即可将排盘后的内容一键插入到贴子中...

欢迎使用一键排盘
顶部qrcode底部
添加龙隐官方微信好友,有惊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打卡龙隐|龙隐论坛

GMT+8, 2024-11-22 04:22 , Processed in 0.04833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