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死醉生 发表于 2024-5-21 08:09

马亚顺:易学提高你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里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有利净化人的心灵,催人奋进,为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易学文化对中华民族个人的气质、性格等心理素质有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从易经中来探索心理世界。
  物质的运动和人的心理变化是息息相关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万物也通过宇宙的变迁在运动,易经所表述的是运动的学说,而人的心理也是随着接触外界事物而发生触动和变化。这跟易学的运动学说同一原理。人们的心理健康与其平时所积累的对世间事物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对事物一知半解,往往就会出现误解甚至钻牛角尖。更有甚者,会因此而郁郁寡欢,忧郁成疾。因此,对事物有详实的认知是基础所在。易经通过剖析事物,条分缕析,使世间万物变得清晰明朗,让人们领悟到了事出因果。通过分析,使人们得以明白,解开心理郁结,从而解除心理负担。由此可见,弄懂了物质的运动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
  所谓心之大、能容宇宙万物。易经气势磅礡,需有宇宙万物在我心中的思想境界方能渗悟其中之哲理。只有用一种信仰,一种崇拜图腾一样的心境去领会其中的精华,才能在易经中获得较大的裨益。人的心理是脆弱的,同时又是坚韧的。比如,身患顽疾者,常因害怕病痛而郁郁寡欢,由此造成心理负担。这样,无形中却加速了病情的发展。然而也存在一些病人,对病情的严重性不甚了解,由于无知,往往会把这种绝症当成是小事一桩,乐观豁达的心态反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这是显易见的。易经所倡导的是生生,相生相克的哲理,人们必须要认识既有生,也有死,这样的一个周期的道理。常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静地看透世界,顺其自然,用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心态去面对名和利。试想,假如把困难和疾病用干坤八卦去演易。得出好的卦象的话,自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反之亦然,因此,心胸宽广,正确认知易经的架构本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再通过易学不同角度对心理起的不同作用来看:
  1.易学的整体统一观与全面心理
  中国有句名言是“三思而后行”,后来成了成语“三思而行”。这句话的意思可作两种理解:一是经过三次认真思考之后才去做;二是从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相对方面认真思考之后才去做。这第二种理解就是按照易学的整体统一观理解的,所以中国人凡是有点知识的,做事都要虑上虑下、顾左顾右、思前想后地认真思考一番,才能去做。这就叫做从整体出发,通盘思考的全面心理。全面心理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防止了片面性,免遭因为某个方面的重要因素没有想到而造成的失败和损失。不好的一面是在一些复杂的事情上犹豫不决,造成贻误良机,该成的事不成,甚至反遭失败或损失。
  2.易学的系统平衡观与平等心理
  易学的系统平衡观,也称层次平衡观。因为系统有纵、横,横为层次,纵为等级;按古代语言,横为层为等,纵为次为级,所以,古代人说层次,说等级,都包含纵、横;现代人说层次,只表示横,说等级,只表示纵。因为古代人说层次是表示纵、横系统的,所以,系统平衡观也可叫层次平衡观。易学中的系统平衡,按阴阳可把整个系统分为纵向两大系统,即阴系、阳系各半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按层、等或层次,可把整个系统分为横向的若干系统,即阴阳合一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纵向系统是平衡的,横向系统也是平衡的,但纵向系统是上下关系,不能讲平等,只能讲级别;横向系统是并列关系,不能讲级别,必须讲平等。例如:两仪之数虽然阳为一、阴为二,但它们是平等的。四象之数虽然少阳为一、太阴为二、少阴为三、太阴为四,但它们是平等的。八卦之数虽然震为一、兑为二、干为三、离为四、巽为八、艮为七、坤为六、坎为五,但它们是平等的。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亦如此。因此,中国人君、臣、父、子之间,用现代话说,在上、下级或父、子之间,即使不平等,也不会有不平等的感觉,也不会有要求平等的心理。但如果上级对和自己同级的下级有差别,特别是对自己比对同级的其他人差,就会立即感觉到不平等,就会有要求平等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好了,对自己不好,也会有不平等感觉,也会有要求平等的心理。上级对自己的下级不如对同级的下级好,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不如对兄弟姐妹的子女好,也有不平等感觉,也有要求平等的心理。原因就在于不合系统平衡的观点和原则。因此,易学的系统平衡观是客观世界系统结构的真实反映,是中国人平等心理的基础,和西方人的平等心理有些不同。西方人要求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民主,实际上是办不到的,老百姓和总统是无法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总统那样多的自由权和主事权。每个人在社会系统结构中都处于一定的相对的位置上,这个位置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有自身的因素,有系统的因素,还有整体的因素;有天时的因素,有地利的因素,还有人和的因素;它比人体细胞在人体系统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因素还要多,细胞处于什么位置,只有自身、系统、整体三方面的因素,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能得到系统和整体的公平合理的对待,脚底板上的细胞,承担着人体的全部重量和各种活动,但有最粗的腿动脉给它输送血液和营养,保证它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人在社会系统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除自身、系统、整体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有可能得不到系统和整体的公平合理的对待,最吃苦受累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承担着社会的全部生产和各种活动,却有可能保证不了他们新陈代谢的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的需要。原因就在于现在社会还没有建立起象人体那样的机制。一切人都可以有相对的平等、自由、民主,但永远不会有绝对的平等、自由、民主。
  3.易学的全局和谐观与中庸心理
  易学中的太极系统模型和图式,阴阳系统符号和方位次序,都体现了全局和谐的观点和原则。在易学的影响下,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中和思想或中庸思想,也叫中和之道或中庸之道。中和思想或中庸思想是一种心理素质,有没有这种心理素质,说话办事是不一样的,对人处世也不相同。有这种心理素质的人,凡事适可而止,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冒大风险。所以,中国人缺少不断进取的冒险精神,因而很难出现象外国那样的亿万富翁。因为他懂得世上的物质财富是有一定数量的,每个人都要依靠这些物质财富生存,平均占有的数量是不多的,自己占有的太多,别人占有的就必然太少,就会危及别人的生存,遭受别人的怨恨和反对,怨恨和反对的人太多、就有可能丧失财富甚至生命。故中国人重在为仁,不重在为富。孟子曾引用阳虎的话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因为为富就要贪图钱财,所以不仁;为仁就要施舍钱财,所以不富。由于中国人有中和思想或中庸思想,所以对人处世很重视情和理或情和礼。理就是义,因此情和理又叫情理或情义。情是主观的心理因素,义是客观的社会因素,礼是人们根据社会因素的义确定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义、仁义,都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范畴。因此,中国人对人处世是发于情止于义或发乎情止乎礼的,也就是自觉地用礼义来约束自己的感情,故有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光荣称号。而西方人对人处世,由于没有自觉的礼义约束,只有硬性的法律制裁,只要有办法逃过法律制裁这一关,就可以一切按照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发乎情纵乎情,思想感情的压抑感比较小,自由度比较大,但对他人的危害性也比较大。所以,有人说:中国社会是发乎情止乎礼的社会,西方社会是发乎情纵乎情的社会。这说法虽不十分准确,但也不无道理。中和思想或中庸思想,是从全局和谐出发的,虽然未必能达到全局绝对和谐的目的,但达到全局相对比较和谐、比较稳定、比较安静的目的,还是颇见效果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达两三千年,显然是中国人的中庸心理在起主要作用。所以孔子盛赞中庸之道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中庸也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中庸对维持现状有好处,但对GM进步却是一种阻力。
  易学的阴阳对立观对于心理的豁达、变通和共存也是存在相关联的。
  1.易学的阴阳对立观与豁达心理
  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此而产生出“有利必有害,有害亦有利”的说法;也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任何实物存在它的统一性必然也随之存在对立。因此,我们常采取两点论,对事情的成败利害和个人的吉凶祸福,持不必过分计较的态度,这就是豁达心理。两点论的依据可在易学的阴阳对立观中找到。阴阳对立,就是阴阳相反相对,又互包互容、互根互生、互相转化。所以,成败利害、吉凶祸福,也是相反相对的,也是互包互容、互根互生、互相转化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安逸是危难之源”等俗语都诠释了对立层面。豁达心理,对人也有利弊。好的一面是能使人胜不骄败不馁,处顺境不得意忘形,处逆境不垂头丧气,宠辱不惊,得失不患,一切按自己的常规生活;利弊则是易使人看破红尘,逃避现实,甘当隐士,遁入空门,或者产生得过且过思想,失去拼搏进取精神。
  2.易学的阴阳转化观与变通心理
  《周易·系辞下传》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变化了就能继续发展长期存在。易学的阴阳转化观,也称矛盾转化观。我们常说“穷则思变”,这成语易被通俗的理解为:贫穷到了活路的尽头,就要想办法改变贫穷。改变贫穷的方法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当、符合道德的,如劳动生产,以义取财等;相反一类则是违法不正当,如偷盗抢劫,杀人越货等。毫无疑问这第二类是统治者和老百姓都反对的。对此,孔子唿吁统治者施行仁政,给一切人活路;一方面提倡老百姓安分守己,要懂得“君子固穷”。即使按《易经》的意思理解,对人的心理影响,也存在利弊。利是形成变通心理,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而且发展变化是没有止境的,不能用老眼光看新事物,避免思想僵化。弊端则是容易使人陷入循环论,也就是现代人的怪圈论。陷入之后,就会觉得一切事情都是一个永远走不出去的怪圈,永远是无法了解的循环,没意思,产生厌世思想。
  3.易学的阴阳互补观与共存心理
  物不能齐是自然规律,种群共存是普遍心理。所以许多动物有种群不自相食的天性,而且有互补长短、互济有无、怜惜弱小、共同生存的本能。但是由于食物缺乏,种群之内发生矛盾的情况也是自然生存规律。还有例如为争夺交配者而互相恶斗的情况也是有的,而且这是种群优化的一种方式。易学的阴阳互补观又叫相对互补观。阴阳互补,可以理解为两性互补,男大女小,雄强雌弱,是一般情况,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男女雌雄结合,有阴阳互补的作用和意义。但从大小强弱的结合,并推而广之,成为大小强弱的依存关系,就有了相对互补的作用和意义。少壮者强,老幼者弱;由幼而少,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是人和动物的生命过程的必然阶段。养育幼小,在动物界是普遍可见的现象。人类幼小时,靠父母养育,年老时靠子女供养,残弱者靠亲人扶持,是人所共见的事实。但也存在极少数未尽养育之恩的不孝子女,由此可见他们连动物性也丧失殆尽了。易学的阴阳互补观或相对互补观,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表明人类和动物在种群内部的互补行为是共存心理在起作用。所以,中国人很早就提倡亲亲、仁民、爱物、助人为乐的仁道和善行,提倡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德政。
  《易》是用平衡律揭示宇宙演化规律的符号,同时也揭示了人格心理和社会形态的演化规律。平衡律包括万物生成律、心形互蓄律、三才结构律、互助休咎律、互动损益律、互补平衡律。根据平衡律可以归纳演绎事物的结构和属性,从而预测事物发展的运程和结局。
  1、万物生成律:属性上互相有吸引力,但力量不对称的两个要素作互补旋向运动,自组织产生一个势平衡的共轭系统。
  2、心形互蓄律:万物的结构总是正能量(物质)和负能量(精神)互补互蓄中保持相对稳定性。
  3、三才结构律:天才是反事件的两仪,具有精神性,代表形而上的社会系统;地才是事件的两仪,具有物质性,代表形而下的自然系统;人才是耦合事件与反事件的两仪,具有互旋性,代表人的身心系统。
  4、互助休咎律:上卦或下卦内三爻之间的互助互救关系,同性朋比增强自旋,为“休”;异性朋比减弱自旋,为“咎”。
  5、互动损益律:初爻与上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四爻的协调稳定关系,评估身心协调状态,确定人性身心健康是否失调影响命运。
  6、互补平衡律: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的感应互动关系,评估人格潜能是否有力、有度、有节,确定动力学发展趋势。
  “易”的人格心理取象可分为以下几点:
  “上卦”代表人性的社会属性动机的表达方式,称为认知人格;
  “下卦”代表人性的自然属性动机的表达方式,称为内禀人格。
  聚能机制:上爻代表求同动机(道德)礼仪——关爱,
  五爻代表求成动机(欲望)自强——积德,
  平衡机制:四爻代表求知动机(智慧)聪明——通达,
  三爻代表求美动机(观念)理想——现实,
  耗能机制:二爻代表求生动机(禀性)理性——感性,
  初爻代表求全动机(习气)外向——内向。

绝世高人 发表于 2024-5-21 08:41

学以致用

拾证斋主人 发表于 2024-5-21 21:03

进来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亚顺:易学提高你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