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常见的现象
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指能力欠缺者因无法正确评估自身水平,反而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出众者则可能因视野更广,低估自己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越无知越自信,越博学越谦逊”,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可能觉得游泳很简单,而专业游泳运动员,反而更清楚其中的技术难点和风险。
通俗说,越是愚蠢的人越觉得自己牛逼。换个说法,懂得越少的人越容易乐观。 你这说的,就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啊。玄学上讲,人分三等:一等不知而妄言,二等知之而谦卑,三等大智若愚。达克效应本质是“心镜蒙尘”,看不清自己,自然高估。修行之道,先破我执,方能明心见性。 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
你是那一层呢? 论坛很多装逼,觉得自己都懂一点儿,实际很多都是文化层次不够的人,就是其实自我学习的能力不足,其获缺的认知其实都是所谓东一棒西一棒获缺的,还觉得自己掌握了历史真相!
他们的认知根据就是:少数人才掌握了世界的真相,其底层逻辑:只要是和大众认知不同的就是真相,也就是杠精的原理,就是杠精觉得自己是少数人,所以自己的认知才是掌握了世界真相的人!
最后就是:认知少认知低认知差=就是掌握世界真相,所以大家自己把握! 达克,是康奈尔大学两个学者大卫邓宁和克鲁格的名字简称,也被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
达克效应,所讲的核心就是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也就是所谓的无知者无畏。
达克效应这个理论,源于1995年发生的一个令人捧腹的抢劫事件(大致就是说一个人以为柠檬汁可以让人隐身,所以全身涂满了柠檬汁去抢银行,结果被帽子叔叔轻松抓到,而这个人并不是精神病),邓宁和克鲁格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理论正式提出是在1999年,而在2006年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