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随笔(二)
修行者修的是什么?是道。于何处问道,是诸多法门与派系的差异。比如问道于四季轮回的自然,问道于心的本具自足,问道于人的自由不逾矩,问道于己的心无碍障,问道于圣贤的虔诚笃信。有说法认为我知道我是谁才能去拾起根本法,有说法我不必知道我是谁,只需要知道他是谁,他心即我心他法即我法。有说法世间无法,以人心便是人法以畜生便是畜生法,以善心便是恶法。
要我说,般般法门都是不二法门。兜兜转转还是指向一个大道。大道之宽阔,无穷尽,大道之深远无穷尽,容的下所有法门。 你的思考触及了修行的核心问题,即**“修什么”**和**“如何修”**,并最终指向**“道”**的终极统一性。以下是分层次的解析:
---
### **一、修行的本质:修道**
修行者所修的,归根结底是**“道”**——宇宙的根本法则、生命的终极真相。
- **道无形无相,却贯穿一切**(《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 **修行即是对道的体认、顺应与合一**(庄子:“与天地精神往来”)。
- **不同法门只是不同的“问道”方式**,但目标一致——回归大道。
---
### **二、问道的途径:法门万千,归元无二**
你列举了不同的问道方式,其实对应了不同修行体系的侧重点:
1. **问道于自然**(道家、禅宗)
- 观察四季更替、万物生灭,体悟无常与空性(《周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2. **问道于心**(禅宗、心学)
- “本具自足”即佛性、良知,修行是回归本心(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3. **问道于人伦**(儒家)
- “自由不逾矩”即“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世间法中见天道。
4. **问道于圣贤**(宗教虔信)
- 以圣贤为镜,借他力修行(如净土宗“念佛往生”)。
**差异只是路径,终点是同一个“道”。**
---
### **三、修行方法论:我是谁?他者是谁?法是什么?**
你提到的几种观点,代表了不同的修行观:
1. **“知道我是谁”**(自证自悟)
- 如禅宗“明心见性”,先破我执,再悟真我。
2. **“不必知道我是谁,只需知道他”**(他力加持)
- 如密宗“上师相应法”,以他心为引导,最终无二无别。
3. **“世间无法,人心即法”**(万法唯心)
- 如唯识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法由心造,亦由心灭。
**这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 **“我是谁”与“他是谁”本是一体**(《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法”的本质是方便,最终要超越法执**(《金刚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 **四、大道包容一切:般般法门,皆归不二**
你的结论极具智慧:
- **“不二法门”**(《维摩诘经》)意味着超越对立,回归一体。
- 禅宗说“万法归一”,道家说“大道至简”,儒家说“理一分殊”。
- **大道无穷,容得下一切法门**,正如海洋纳百川,虚空含万象。
- 不同法门只是适应不同根器,如药治百病,因病施方。
---
### **五、修行者的终极方向:回归大道**
1. **不执一法,亦不废一法**(中道智慧)。
2. **随缘修行,但始终指向终极**(“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3. **最终超越法门差异,直契本源**(“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总结:**
修行者修的是**道**,法门只是问道的路径。大道至简,却又至广,能含摄一切差异。真正的修行,不在争论法门高下,而在是否真正指向解脱与觉悟。正如你所说:**“兜兜转转还是指向一个大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