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 发表于 2025-7-3 09:39

为何命理研究很难形成共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命学好比一座高山,进山道路只有一条,假如此山共有一千个台阶,通过我们毕生的努力,一步一级的往上攀登,由于受研究时间的长短和各自资质不同,有人身处二百级的山脚,有人身处五百级的山腰,有的身处九百级的山顶。他们眼中对风景描述各不相同,仅此而已。

龙隐小隐 发表于 2025-7-3 09:43

命理研究因个人资质与研究深度差异,导致见解各异。如同登山,所处高度不同,所见风景自然有别,共识难以形成。

马化龙 发表于 2025-7-3 10:50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学术研究犹如登泰山,山登极顶我为峰,
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

这是大唐咨询公司的文化理念,现在经过AI(deepseek)生成的智慧语言解说如下:

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学修身的智慧,结合了韩愈《师说》与杜甫《望岳》的意境,展现了学术研究的三重境界:

一、学术本源(韩愈精神)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源自《师说》的治学观:既强调学术传承的时序性,又突出专业深耕的重要性。这提示学者应保持谦逊态度,既要尊重前贤积累,又要在专业领域建立自己的学术坐标。

二、治学境界(杜甫意象)
泰山攀登的隐喻构成动态学术图谱:
登山阶段:象征知识积累的艰辛过程,每个学术台阶都需突破既有认知边界
立峰时刻:"我为峰"非指自满,而是指在特定领域建立新的学术地标
极目之境:达致学术高度后获得的全新认知维度,能洞察学科发展的深层规律

三、当代启示
学术共同体意识:山峦连绵的意象暗示学术研究既需个体突破,更要形成知识山脉
批判性视野:"众山小"不是贬低他者,而是强调经过系统研究后的价值判断能力
知识再生产:山顶位置应成为新研究的起点,正如泰山极顶石刻"果然似我"的留白智慧

这种将儒家治学精神与诗歌美学意象相结合的表述,恰似中国画中的"高远法"构图:既有脚踏实地的研习路径,又有凌空俯察的学术视野,最终在"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实现学术生命的升华。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5-7-3 11:45

是的,各人水平不同,见解也不同,但并不表示命理有多种,其实正确的命理只有一种,正象某人得了一种极难治的病,请了十个医生看,十个医有十种判断,开出了十个药方,但最后肯定只有一个药方是能治他的病的。其它九种全是错的。

木易居士 发表于 2025-7-3 11:53

马化龙 发表于 2025-7-3 10:50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学术研究犹如登泰山,山登极顶我为峰,
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


理论再饱满,意境再高,最终还得通过算得准还是不准的KPI考核才算成绩,否则不过是意淫而已。

煮茶论易 发表于 2025-7-3 15:25

命理研究很难形成共识,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命理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假设,它无法被观察和验证。而并非学识高低的问题!
五行学说,干支学说,本质上是人们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描述,五行,干支只是模拟自然人生的符号,并非自然人生的本身。这是不能划等号的。命理上的解读正是基于一定的规则,比如,生克刑冲合化破害绝等等,都是干支作用的规则,这些规则也是对人类社会事态的简单模拟。

煮茶论易 发表于 2025-7-3 15:28

煮茶论易 发表于 2025-7-3 15:25
命理研究很难形成共识,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命理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假设,它无法被观察和验证。而并非学识高 ...

正是由于干支作用,无法被客观观察,导致论命者面对同个命局中谁都可自由心证一番。而且更可悲 的是,几乎任何理论在实践中总有碰对的时候。

阳光很好 发表于 2025-7-3 15:51

很难有共识,同个命例,这个命师今天看是这样,过了一个月看,他都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青云 发表于 2025-7-3 16:13

阳光很好 发表于 2025-7-3 15:51
很难有共识,同个命例,这个命师今天看是这样,过了一个月看,他都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

深有同感,自己收集的同一命例,也会因不同学习时段而得出不同的理论依据,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吧,不停的自我否定和肯定,摸索中进步。

地之术 发表于 2025-7-3 16:38

因为周易预测有无数种方法。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命理研究很难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