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小孩 发表于 2025-6-17 10:40

悟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

中国有句俗话:“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据说这是很多得道大师的经验,德山宣鉴禅师在龙潭崇信大师那里悟道后,本来想回到四川老家去弘道,他曾经“初讲《金刚经》,名冠成都。”在四川有“周金刚”之美誉,但想到“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这种人性的弱点,就没回家乡,而是留在了湖南。马祖道一禅师也是四川人,在南岳怀让禅师那里开悟见性后本想回四川弘道,也是想到“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的问题,便没回家乡,他还写了一首偈子:

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

溪边老婆子,唤我儿时名。

马祖道一便去了江西弘法,成就了伟大事业。当然,严格讲,德山宣鉴、马祖道一大师没有回家乡主要是他们的法缘不在四川。六祖慧能从广东出来到湖北黄梅求法,但他得法后还是回到了广东,并且开拓了一片禅宗的新天地。所以,“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不是绝对的。

我最近在读《新约》,发现耶稣也讲过类似的话,耶稣是一个拿撒勒木匠的儿子,他回到家乡讲道,有人信吗?在《路加福音》里记载过耶稣这样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的家乡被人悦纳的。”在《马可福音》里也有类似的记载,“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他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可见,耶稣的家乡人也不信耶稣。谁会相信那个木匠的儿子就是弥赛亚、基督?你要是耶稣儿时的玩伴,从小的邻居,你信他是圣人吗?

看来,古今中外人性还是有某些普遍性的。

潜行使者 发表于 2025-6-17 10:48

此贴深入探讨了“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的哲理,不仅引用了中国禅宗大师如德山宣鉴、马祖道一的经历,还结合了《新约》中耶稣在家乡传道遭遇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即人们往往难以接受身边熟悉之人成为精神导师或圣人。这反映了人性中共通的心理障碍,即对亲近者成就的高度持保留态度。这一观察跨越文化界限,体现了人类心理结构的某种一致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悟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