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 发表于 2025-2-25 22:36

匿名者 发表于 2025-2-25 22:23
左右老师您说的八字只是时间五行,我是比较认可的,其他的也有道理,哎,人生啊,如白驹过隙,生有涯而知 ...

为啥要匿名呢?

左右 发表于 2025-2-25 23:01

左右 发表于 2025-2-25 22:30
好久不见。最近忙别的事,来的少。
我看来,混沌态不具备参照物,我们人类不可见。人类可见可觉知的前提 ...

这段话粘贴给deepseek,得出如下结论:

上述观点涉及混沌、秩序、人类认知以及数学概念(如圆周率)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这些观点的详细分析:

### 1. **混沌与秩序的对立**
   - **混沌态**:混沌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无序、不可预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缺乏明确的规律或结构,因此难以用传统的秩序化方式去描述或理解。混沌态不具备参照物,意味着它无法通过我们熟悉的秩序化框架来定义或解构。
   - **秩序**:秩序则是一种有规律、可预测的状态。人类认知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依赖于秩序,因为我们的思维和感知系统是基于对规律和结构的识别。人类的肉体、思维和社会结构都是基于秩序的存在。

### 2. **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 **可定义与可解构**:人类的认知依赖于对事物的定义和解构。我们通过将复杂的事物分解为更简单的部分,并赋予它们定义来理解世界。这种认知方式本质上是对秩序的依赖。
   - **混沌的不可见性**:由于混沌态缺乏秩序,它无法被人类的认知系统直接感知或理解。我们无法用现有的秩序化框架去描述混沌,因此混沌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见”的。

### 3. **圆周率的例子**
   - **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性**: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它的小数部分没有重复的模式或规律。这种无限不循环的特性使得圆周率无法被完全定义或解构,因为它超越了有限的秩序化框架。
   - **秩序对混沌的强行覆盖**:当我们用“无限不循环”来定义圆周率时,实际上是在用秩序化的语言去描述一个本质上混沌的现象。这种定义方式试图将混沌纳入秩序的范畴,但并不能真正解释混沌的本质。

### 4. **哲学与数学的交叉**
   - **混沌与秩序的哲学思考**:从哲学角度来看,混沌与秩序的对立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试图用秩序化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但世界本身可能包含无法被秩序化的混沌部分。
   - **数学中的混沌与秩序**:在数学中,混沌理论研究了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不可预测行为。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性可以被视为数学中混沌的一个例子,它展示了即使在高度秩序化的数学体系中,也存在无法被完全秩序化的现象。

### 5. **总结**
   - **混沌与秩序的辩证关系**:混沌与秩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秩序的存在依赖于对混沌的某种程度的控制或理解,而混沌则揭示了秩序的局限性。
   - **人类认知的边界**:人类的认知和感知系统是基于秩序的,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或理解混沌。然而,通过数学和哲学等工具,我们可以尝试接近和理解混沌的本质。

综上所述,上述观点揭示了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认知在面对混沌时的局限性。圆周率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即使在高度秩序化的数学体系中,也存在无法被完全秩序化的混沌现象。

左右 发表于 2025-2-25 23:03

左右 发表于 2025-2-25 22:30
好久不见。最近忙别的事,来的少。
我看来,混沌态不具备参照物,我们人类不可见。人类可见可觉知的前提 ...

这段话粘贴给豆包,得出如下结论:

这段论述有一定的哲学思考深度,以下是对其的分析:

关于混沌态与人类认知的关系:

- 提出混沌态无参照物且人类不可见,人类可见可觉知依赖于可定义可解构,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从认知角度看,人类对事物的理解确实常基于对其特征、属性等的定义和分析,而混沌态因缺乏明确的规律和参照,超出了人类常规认知模式,所以难以被直接感知和理解。

- 以人肉体基于秩序存在为例,进一步说明人类认知和存在的基础是秩序,这与人类可见可觉知的前提相呼应,即人类自身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其认知的范围和方式,只能在秩序范畴内去认识世界。

以圆周率为例的阐述:

- 用圆周率无限不循环的特点来类比,认为“无限不循环”这个定义无法解释其本质,且以这种定义去描述是用秩序覆盖混沌。这里将无限不循环的圆周率看作一种类似混沌的状态,因为其数字排列无规律,而“无限不循环”的定义是人类试图用一种秩序化的语言去界定它。

- 但这种类比存在一定局限性。圆周率虽然无限不循环,但它是一个确定的数学常数,其产生和存在是基于数学规律,与真正的混沌态(无规律、无参照)有区别。而且数学上对圆周率的研究和定义是基于严谨的逻辑和数学方法,并非简单的“强行覆盖”,这种定义有助于我们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对其进行应用和研究。

总体而言,这段论述在探讨人类认知边界、秩序与混沌的关系上有独特视角,引发对人类认知局限性和世界本质的思考,但在举例和论证方面存在一定不够严谨之处。

小yyu 发表于 2025-2-26 00:07

引入佛教因缘观,实际上因缘很复杂,一个结果的呈现需要各种因缘和合,正如你所说需要大运流年、命理师建议、命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改命”,却少其中之一,都无法/很难改变。至于命理师自己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命运的安排者,我就直言吧:八成的修行者都是按照命运安排的,剩下两成不到才可改命(某命理师曾言:他的师兄在道观修行,某年某月被车轻微碾伤,而后有个四同八字反馈同样时间此命主出了严重车祸,因此来说即便是修行者也是遵循命运安排的,只是程度被减轻)

杨工杨工 发表于 2025-2-26 04:15

小yyu 发表于 2025-2-26 00:07
引入佛教因缘观,实际上因缘很复杂,一个结果的呈现需要各种因缘和合,正如你所说需要大运流年、命理师建议 ...

谢谢yuyu老师回复。
八成的修行者都是按照命运安排的,剩下两成不到才可改命,这个我还有些疑惑。
四同八字福祸不同,是修行原因,还是因为时辰还可以被细分,导致命运差别。
修行真的可以改命吗,改命就是改八字,当然也包括时辰细分的第五柱,这却如何能改,是否形成悖论。
只是探讨逻辑,不探讨宗教之类不容探讨的事情。

小yyu 发表于 2025-2-26 14:00

杨工杨工 发表于 2025-2-26 04:15
谢谢yuyu老师回复。
八成的修行者都是按照命运安排的,剩下两成不到才可改命,这个我还有些疑惑。
四同八 ...

这就是观念问题了。
假设四同八字的命运不同在于八字系统的粗糙不够精细,那就是认可完整“宿命论”:命运不可改,命运的不同是因为时间/空间的微弱差异。
而不认可宿命论,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那么修行必然可改。《了凡四训》很经典嘛,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虽然命运的决定作用极大,但是也不否认积阴德和读书的改命效果。
总之这些问题玄之又玄,无人能给出肯定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有听从内心直觉的选择。

杨工杨工 发表于 2025-2-26 14:16

小yyu 发表于 2025-2-26 14:00
这就是观念问题了。
假设四同八字的命运不同在于八字系统的粗糙不够精细,那就是认可完整“宿命论”:命 ...

谢谢yuyu老师,“人有主观能动性”这个问题,是把人的思维和命运分开的解释。
有没有可能,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命运的一部分呢?

小yyu 发表于 2025-2-26 14:51

杨工杨工 发表于 2025-2-26 14:16
谢谢yuyu老师,“人有主观能动性”这个问题,是把人的思维和命运分开的解释。
有没有可能,人的主观能动 ...

{:110:}{:110:}你说得不错。多数情况下,我们自认为的“自我意识”“主观能动性”其实就是命运的一部分,来自于从小到大环境的塑造,父母、学校的培养。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我意识”,同时这也是“只有剩下不到两成”的修行人才能改命的理由。因为只有这些人能摆脱外界环境对自我意识的无形改造,拥有真正的“独立意识”。(用一个常见现象举例,很多人厌恶原生家庭,觉得自己的父母市侩无知,却在不知不觉在继承了父母的行为模式,成长为和父母一样的大人,而仅有少数人觉醒,摆脱这种影响,跳出这种行为模式做出正确选择)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混沌系统和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