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ch10 发表于 2024-11-12 05:28

内心体验与觉性
朱清时

内心体验就是主观体验
内心体验(inner experience)是人的内在心理得到的体验。无论你对茶的知识有多全面,不喝茶仍然不知道茶的味道。这说明在有关茶的知识之外,还有与它们无关的新东西,这就是内心体验。内心体验在本质上是不可言说的,这意味着不可能用物理和化学的过程去产生它。
内心体验加纠错是人最直接的认知手段,它伴随人的一生,以致太过习惯反而不被人注意。其实我们每个人学任何东西,无论是从事网球运动、走钢丝亦或到祈祷,都不能只靠读书、听讲,必须不断实践、体验、纠错,才能在相应领域内达到最佳效果。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年)曾说,我们确实能够有意义谈论的事情无非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但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又都不是要命的事情,而所有动人魂魄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无法说的。他认为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被解答了,我们的人生问题还是全然没有触及。内心体验正是他说的这类无法用科学和逻辑说清楚的东西。这可能是由于科学和逻辑的知识体系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内心体验是无法用语言述说的。
有一个“盲人问色”的故事,它说明一个人的内心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述说的:“盲人:白色是什么样子?答:白色就是白雪的白。盲人:白雪的白是什么样子?答:像白马一样的白。盲人:白马的白又像什么?答:像白鹅的白。盲人:白鹅的白又像什么? 那人无法回答,只好拉着盲人的手比划起来,并且说:白鹅,就是有细长能伸的脖子,有两个翅膀,叫起来是呷呷的声音。盲人:你为什么不早说呀!这样讲来,我就知道了,白的意思,原来就是细长的脖子,有两个翅膀,叫起来呷呷的。” (引自刘雨虹《禅海蠡测语译》P48)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看见雪时的颜色体验告诉盲人,他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种体验,只能说这种体验还在什么场合出现过。但是盲人从来没有过这些颜色体验,最后还是误会了。
其实每个人的知觉、情感、洞察、幻想等等,都属私密,不能被传达到外界,我们永远没有办法体会他人的内心体验本身。只有经过符号化的处理之后,他人经验的相关信息才能间接地被你感知。
比如大家说雪是白色的,这是因为彼此可以约定看见雪时的颜色体验是“白色”,但是无法确定不同的人看见雪时的内心体验是否一样。只是因为人们的内心体验有相似处,所以彼此可以用约定的语言概念交流它们,由此产生相互间的 “感同身受”。只要这样的符号化的语言所建立的概念图像大致与经验一致,大家就都相信是真的。这正是《人类简史》中说的“共同想象的现实”的一种。
然而每个内心都有其独特之处。疯狂的、天赋异禀之人的内心体验,与普通人区别很大,可能只有很少的(或者说完全没有)共同点。因此,彼此之间便没有相互理解和同情的基础,如同盲人没有雪的颜色记忆,无从与别人谈雪的颜色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你讲的话无法打动他人,彼此之间便不能用语言交流。所以有些天赋异禀之人不能接受以语言为基础的知识体系。
佛法教人掌握内心体验
佛陀创立的佛法就是在探索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他晚年讲的《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意思是佛法的奥妙难以理解,不能用语言表述。
佛法既难以理解,又不能用用语言表述,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呢?佛陀在灵山会上告迦叶“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意思是,我有一个正法眼(慧眼)和涅槃妙心(真如之心),世界的本来面貌是没有具体形象,精妙佛法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要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佛法只能直接用内心体验去领悟。
明代瞿汝稷集《水月斋指月录》进一步说:“维摩会上,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文殊曰:‘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又问维摩:‘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文殊赞曰:‘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菩萨真入不二法门。’ ”
佛法实修必须从最初的内心体验开始,一步步往前走。比如什么是身体放松、什么是不生杂念、什么是空、悦、明,都只能靠自己去找到正确对应的内心体验。别人只能帮助你,为你印证。由于内心体验不可言说,你不可能从别人的语言中得到内心体验,也不能判断你的体验与别人的是否相同。只能靠你自己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纠错,找到正确的内心体验。
内省观察自己
既然内心体验不可言说,那么只能让它自己观察自己。我们的内心经常都在自我观察。此刻哪些意念在我心里?哪些东西惦记在我心上?我想做什么?有时就在你想一件事时,突然又觉察到正在想事的这个思想本身,觉得“我不该这样想”。比如你看见一个人,很想过去打招呼说些话,然而你又在想这样做合不合适。这就是当你的内心正在体验某项活动时,这个内心体验又会被自己觉察。这说明内心体验是自觉的,可以同时既是主位、又是客位。
早在第四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就提出了用内省(Introspection)法观察自己的内心经验及其变化。早期的内省法只是引导被试者自我观察内心体验,研究者对被试者的陈述进行分析,没有在适当的控制条件做实验。冯特(Wilhehn Wundt,1832-1920)使内省与实验结合起来,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内心体验,以消除主观内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形成实验内省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基础。
但是内省法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是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可以真正衡量和测量出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当两个人声称观察到的内心体验不同时,我们选择相信哪一个呢?因此内省法不可避免地要包括一定主观性,此时如何判定什么是真理呢?第二是内心体验与个体的过去历史、个人生理等有关。比如,三个人一起在咖啡馆吃面包。面包的香味刺激每个人产生感觉,感觉通常伴随着内心体验。这些内心体验与个体的过去历史、个人生理和情绪等有关,也与主动的选择有关,感觉产生时,我们会主动选择注意哪种元素,形成我们最后的内心体验。
佛学是内观学
“佛教”在藏文中直译为“内观”,佛学就是内观学。内观就是内心体验。佛学学理深奥严谨,但是必须通过亲身的体验、体证,拿自己的身心作为实验仪器,才能观察。佛学的内观虽然是主观体验,然而是建立在精确、严格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只要严格按照佛学的方法来做,每个人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佛学的道理也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例如,佛陀分析人类痛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痛苦之道,提出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四个真理。“苦”:人生之苦有很多;“集”:原因是因为我们不满足,各种因素结集造成痛苦。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贪、嗔、痴三毒;“灭”:灭掉烦恼——贪、嗔、痴的火焰,叫“离苦得乐”;“道”:去除烦恼而解脱的方法是“八正道”。任何人这样做到了,都可以得到解脱的内心体验。因此这是每个人都可以重复验证的道理。能够被重复验证的道理就是真理。
什么是觉性?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时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里的“如来智慧” 就是真如,即一切事物的真正如是状态(世界和人生的真相),又称法界、如来藏、自性、心、菩提,是那个没有被扭曲的世界本来面目。
在佛学中,真如有两个面貌:一是“空”,“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华严经·第三十七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地》实叉难陀译)。这意味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任何图像概念都是大脑生出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没有图像。就像漓江边有一座九峰相连的大石山,石壁上赭、黄、绿、白天然石纹壁缝交错,人们说有九匹马。二是具有觉性,“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唐裴休集录)。觉性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所以一般人很难理解它。柏拉图、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老子的“道”,它们都与这种“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的觉性有类似之处。
觉性无所不在,但是一般人感觉不到它。这是因为我们感知的事物是扭曲的,就像生活在一个鱼缸中的鱼得到的事物图像都是扭曲的一样。事实上,人类就是处于一个无形的鱼缸之中,它使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都是扭曲的。这个鱼缸有两种要素,一个是俱生无明,另一个是文化无明。
禅修如何重塑大脑?
目前的科学研究已证实禅定可以重塑大脑的 (《禅与脑》,J.H.Austin著,朱迺欣译;《打坐与脑》,朱迺欣著)。
其实,人的大脑一直在不断变化,一切教育的本质都是重塑人的大脑。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一般人的大脑对眼手的控制都不够敏捷,长期的训练可以重塑大脑,使杂技演员敏捷得能够同时抛几个小球。科学家们还发现, 猴子的每个手指在大脑中都有一个对应区域控制,把3-4二指缝在一起后,过一段时间,大脑中的相应区域也长在一起了。
为见觉性而重塑大脑,需要学会掌握意识的变化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就滑入意识的变化状态,随后又转回平常意识状态,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觉察到而已。如果能够学会正确地转换意识,使之进入不扭曲觉性的意识状态,我们就能见到觉性,哪怕是短暂的。
中国化后的佛法——禅宗发展了一些帮助见觉性的方法。禅宗用“当头棒喝” 帮助开悟,例如“临济喝,德山棒”。这时的禅师对学生的问题不正面回答,而是用棒打和大喝。他们这样能帮助学生开悟,可能就是因为禅师娴熟地掌握了变化意识的技术。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经典案例。
马祖接引百丈
有一次,马祖和百丈师徒两人出外散步,看到一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那是什么?”百丈回答:“是野鸭子。”马祖又问:“飞到哪里去?”百丈回答:“飞过去了。”就在这时,马祖把百丈的鼻子用力一扭,使得百丈大声叫痛,马祖便问:“你说,难道又飞过去了吗?”听了这话,百丈似有所悟。
这时百丈悟了什么?佛法认为一切法、一切相都是虚妄、本无分别,虽然百丈长期参悟这个道理,但是他的潜意识仍然未摆脱虚妄之相和分别意识。马祖在此时扭百丈鼻子,使他因为疼痛而中断自己潜意识思路,有助于他把潜意识转换到佛学的这个无分别的正见上。
据《景德传灯录·卷六》和《五灯会元·卷三》,后来“师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
这是马祖授百丈今后如何传法的一件公案。这里拂子(拂尘)是古人说法时的工具。在“即此用,离此用?”一句中,“即”指二物相融于一体,与“离”相对相反;“此”指佛性;“用”指功能、作用,与“体”相对而言。此句的意思是问:把佛性与功用融于一体,还是分开?在“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一句中,“向后”是今后,“两片皮”指嘴巴,“开两片皮”即开口说话,指弘传佛法;“将何为人”意为指凭什么做佛法主人(指开山做住持)。最后,马祖大喝一声,让百丈内心一惊,进入“三日耳聋”状态,这样有助于牢记“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南怀瑾《楞伽大义今释》)的佛学要义。
用压手法催眠的例子
有些催眠师认为,禅宗的棒喝可以用心理学的瞬间催眠来解释(廖阅鹏著《神奇的催眠术》)。催眠术是一种转化意识的技术,用瞬间催眠术转化的意识可能很快消失,所以必须在真正的大禅师引导下,才可能到达见觉性的结果。禅宗的棒喝可能是瞬间催眠术的最高境界。
举一个用压手法催眠的例子。让客户闭上眼睛用力往下压催眠师的手。然后催眠师的手突然抽离开,制造出一种持续时间很短的惊愕反应,最多持续2秒钟,当这个“瞬间”你的客户处于一种高度的被暗示性的状态。此时用权威式的语气说“睡!”。瞬间即可诱导出深度的催眠状态,但是这种暗示若是没有立即接着深化暗示的话,你的客户会醒过来。深化的暗示如:“放松并且柔软,随着每一次的呼吸,继续的更放松,当我轻轻摇晃你的头时,你的颈子松了,感觉到松弛通过了你的整个身体。”
虚云和尚开悟时的状态
催眠术可以自我催眠,进入见觉性的意识转化也可以自己完成。虚云和尚开悟的故事是一个例子。《虚云和尚全集·年谱》(净慧主编)记载:“至(1887年)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也许可以用处于这样的瞬间催眠状态来解释。

天池十二煞 发表于 2024-11-14 21:18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又怎么能弄清楚死亡的事情

天池十二煞 发表于 2024-11-14 21:29

尽管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生命为何会走向死亡,但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这一现象,以期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方法

天池十二煞 发表于 2024-11-14 21:31

为什么地球上的生命都逃不过死亡的清算,究竟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一切?

sunch10 发表于 2024-11-14 21:52

天池十二煞 发表于 2024-11-14 21:31
为什么地球上的生命都逃不过死亡的清算,究竟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一切?

{:21:},业力啊,曾经自己栽下的种子,到了成熟期,就要收获;然后果熟落地,就是死亡;然后新的种子又开始,就是重新投胎啦。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4-11-15 07:57

sunch10 发表于 2024-11-14 21:52
,业力啊,曾经自己栽下的种子,到了成熟期,就要收获;然后果熟落地,就是死亡;然后新的种子又开始,就 ...

你这只是背背公式,套用一般的说教,什么业力之类,并没有知道人为何会死的奥妙,其实,知道了,人是可以不死的,佛陀离世前,他就对弟子讲,他也可以不死的,但因为什么原因,还是要死,什么原因,我忘记了,虚云老和尚应该也修成了可以不死的功法,但他不想住世了,据记载,他死时是自己入定而去的,并不是因有什么病,

天池十二煞 发表于 2024-11-15 08:14

在探索人死后的世界时,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得到启示。例如,《星际穿越》这部电影就探索了人类死亡后的世界。电影中,人类通过穿越虫洞,到达了一个新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人类可以永生不死,并且可以与已经过世的亲人 和朋友重逢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4-11-15 08:45

天池十二煞 发表于 2024-11-15 08:14
在探索人死后的世界时,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得到启示。例如,《星际穿越》这部电影就探索了人 ...

人要永生只能靠修炼,通过科学追求记生,我是不会信的,

sunch10 发表于 2024-11-15 18:13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4-11-15 07:57
你这只是背背公式,套用一般的说教,什么业力之类,并没有知道人为何会死的奥妙,其实,知道了,人是可以 ...

古道,我今天读了一本极好的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是阿德勒,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三大心理学祖师爷。
古道,我近几年大量接触心理学,现在,对你进行一番剖析。
你是一个没有享受过爱的人,一个没有能力接受爱的人,所以,十分渴望爱,想努力弥补爱的缺陷。
你用了非常独特得方式,向每个人索取:浑身穿着尖刺,逮到谁,张口就来:幼稚,背背公式,除了我谁懂?我是得了道的,我是知道这里面的真正东西的;张口就出:佛陀、虚云、各种祖师爷。说的就好像你和他们平等了似的,说的就好像我们会高看你似的。
这种拿着尖刀寻爱的方式,有谁喜欢呢?
没有。
所以,你只能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在苦风凄雨中,只要开口,就是辱骂被辱骂,不要看下辈子了,就这样已经是半身到地狱了嘛。
其实,这种个性就是通常被称为全能自恋,也叫NPD。
{:23:}

古道拾易 发表于 2024-11-15 18:33

sunch10 发表于 2024-11-15 18:13
古道,我今天读了一本极好的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是阿德勒,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三大心理学祖师爷 ...
我实在不感觉到我有什么渴望爱,或者你说的,与我的观念正好相反,我对别人要求的,我都能找到正当的理由,我一向与人为善,是有人来对我不太礼貌,我才指出他的不是,而且我的指出,总是有理由的,本来我不想说了,既然你再说这些事,我就再指出吧,你一天列出你读了什么书,富丽堂皇,我是善意的提示,你读这些书对学佛有何用,以我看一点用也没有,六祖说的好,佛法在世间,你连生活中的极简单的常识都没有弄懂,你说,你怎么可能弄得懂极高深的佛法,比如,上次你来指导我的,要我我去拾破烂,打零工,我本来是做易学预测的,现在我提出,我已经不想做预测这种事了,那就很容易推知,我是要做比预测更容易得钱,得钱更多,更好的事了,本来我是想炒股的,但后来又不能做了,怎么你却来我要打零工,拾破烂呢,这么简单的事,你都搞不懂,你说你看再多的书又有何用?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悟了道才能看出生死真相。